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748”工程——印刷工业的巨变

32
发表时间:2024-08-20 10:44作者:王德茂



1.jpg


王德茂,1960年北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留校工作。1970年调入机械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1990年3月,调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曾任常务副秘书长、第一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印刷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范慕韩(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提出的“大印刷观”,把印刷、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新了人们的理念和认知。在“大印刷观”的指引下,我们把印刷、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联结到一起,形成了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完整产业链。


2.jpg


20世纪80年代初,两大问题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即“出书太慢,周期300天”,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张劲夫(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由范慕韩主持,在“大印刷观”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1983年开始把印刷技术改造项目正式列入了国家“六五”计划的后三年安排中,同时成立了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1985年又建立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的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统一的科学的工业化管理,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


以王选教授为首的一批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光学、机械等方面的专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研制成功了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系统。1985年,华光Ⅱ型系统在新华社顺利通过中间试验的国家级验收和鉴定,实现了激光照排的实用化。1987年,国家经委将《经济日报》技术改造项目补充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保障。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推动中国印刷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这一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印刷史的发展,使我们完成了由近代印刷向现代印刷的历史性转变。


3.jpg


中国印工协一直在推动中国印刷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动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16字发展方针。90年代,确定了“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28字方针。“16字方针”和“28字方针”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经过专家充分论证提出的指导性政策,既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又很具体利于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印刷业的技术进步也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


从“六五”至“九五”计划期间(1981年—2000年),我国累计安排了印刷技术改造专项261项。其中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无疑是对印刷行业的进步最具推动作用的关键项目。正是在这几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真正完成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现代印刷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需要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介入;要用“大印刷观”全面系统地观察印刷技术;要与有关科技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要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适时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情况;要吸引并容纳更多的科技单位和技术专家进入印刷技术领域,不断壮大印刷科学技术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刷技术不断发展,长盛不衰。


视频访谈

视频访谈

副标题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