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化印刷41
发表时间:2016-08-19 14:08 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并非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二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印刷数字化侧重于技术革新,以传统印刷为基础,是传统印刷技术在数字化时代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数字化印刷将电子档案由电脑直接传送到印刷机,取消了分色、拼版和制版等步骤。如果说印刷数字化是一系列对传统印刷的改良,那么数字化印刷则是对传统印刷的彻底改革。 另外,从终端产品来看,印刷数字化的终端产品与传统印刷的终端产品一样,其载体类型主要为纸、金属、塑料、玻璃、木等,均为有形载体,而数字化印刷的载体类型除了这些有形载体以外,还可以是电子载体或者网络载体,比如电子书等。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化印刷虽有差别,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均是“数字化”技术在印刷领域的不同程度应用,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排版、印后管理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也决定了二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互相替代,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印刷界开始思考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印刷过程中,以突破目前业内发展困局,谋求可持续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在2014年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主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推动中国印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总结出当前中国印刷业发展的六大特点,其中提到一点是“数字印刷发展模式的探索可圈可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化印刷发展的模式、技术和对运营路径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积极的进展。在数字化印刷大力发展的同时,印刷数字化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与“印刷”组合,带给印刷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印刷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上看,传统印刷业的数字化革新已经渗透到印刷生产全过程,然而数字化与传统印刷工艺和流程的结合或重构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虽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如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已经被很多企业所接受,装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要完全取代传统设备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我国数字化印刷的发展态势迅猛。据王岩镔司长在上海印刷周上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数字印刷实现产值10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3%,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达到1%。全国共有专营和兼营数字印刷企业2488家,数字印刷生产设备7715台(套),均比上一年增长两倍多。 2014年,我国数字化印刷发展持续升温,业内企业看好数字化印刷发展前景,不少大型出版集团更是着手建立或者已经完成数字印刷产业园的建设。2014年3月底,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印刷产业园石家庄基地,工业型数字印刷设备已调试完毕,开始试运行。同月,青岛报业传媒数字印刷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 制约因素 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已经越来越被业内所接受,但是,其发展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 成本和市场认可度制约。由于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化印刷的相关的设备和耗材基本都来自进口,其价格较高,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从而使得最终产品价格大大高于传统印刷的价格,以致不能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 2. 人员素质的制约。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是高技术产物,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素质。但是,现在印刷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很高。 发展途径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的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 继续改变观念,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印刷数字化是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虽然有部分印刷企业已经在探索数字化与印刷结合之路,但是还有部分传统印刷企业仍在观望中。 2. 继续深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化印前数字化改造和发展,以发展和应用CTP为契机,加速企业印刷标准化、数据化、数字化进程;推动工艺数字化进程,推动内容数字化开发和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数字化,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数字化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推动企业硬件的数字化发展和改造,主要包括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印刷设备和购买数字化印刷设备。 3. 调整发展战略。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条件,注意研究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把数字化与印刷的结合提高到战略层次。 4. 重视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在印刷领域的应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印刷企业必须下大力气加速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和希望所在,也是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发展的根本和希望所在。 前景展望 传统印刷业进入微利时代已经多年,至今仍未走出微利困境,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开始抓住数字化这一利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的增加,市场对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数字化相关的印刷设备将逐步本土化,进而解决设备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高等院校高素质印刷专业人才的输出,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化印刷面临的人才问题将会得以缓解。 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将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印刷领域得到更深刻、更快、更好的发展。 |
|